“我的入党故事”优秀作品(三)

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

红色血脉代代传:三代党员的信仰接力与时代答卷

财政与公共经济学院2024级财政学1  武天姿

从我记事起,祖父总爱向我们讲述曾祖父与他的人生故事。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忆苦思甜片段,早已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,勾勒出一个家族与党同行的百年轨迹。这不仅是我们家的历史,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信仰、无私奉献的缩影。

曾祖父:战火中的赤子之心

曾祖父出身寒门,15岁便迫于生计为地主做长工,在旧社会的底层尝尽人间疾苦。寒冬腊月里,他穿着露趾的单鞋在冰面上驮炭,皲裂的脚跟渗出血珠染红雪地的场景,成了他对旧社会最深的记忆。他曾说:那时候,穷人的命比草还贱,饿死、冻死是常事。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他对改变命运充满渴望。抗战烽烟四起时,他在党的感召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我们村的第一个党员。我们家也成了地下联络点,曾祖母常常在深夜为来往的同志烧水做饭,而曾祖父则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、组织群众。有一次,敌人突然搜查村庄,他迅速将党的文件藏进灶台的灰烬里,自己则假装生病卧床,躲过一劫。战争年代,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,将自家仅有的粮食、衣物悉数捐献,为前线战士筑牢后勤保障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祖父又投身基层政权建设,悉心培养年轻党员,牵头组建村党支部。他常说:“党员不是官,是人民的勤务员。”他带领群众兴修水利、普及扫盲教育、推进互助合作,始终以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为信条。即便光荣离休后,他仍心系故土,频频建言献策,更常告诫后辈:“吃水不忘打井人,永远要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”

祖父:烛光里的教育守望者

祖父继承了曾祖父的坚韧与奉献精神,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。他因工作严谨、业绩斐然,三十岁便担任小平易人民公社的联区校长,此后又先后担任第四小学、城关乡联区、第五中学校长,可谓“桃李满天下”。即便身居校长之职,他仍坚持代课,主动请缨接手薄弱班级。每天清晨,他总是第一个到校,点亮办公室的灯,批改作业、备课;夜晚,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,检查教室门窗是否关好。1980年筹建第四小学时,他坚持能省则省的原则,硬是将13万元的预算压缩至11万余元。有人劝他:校长,何必这么辛苦?多花点钱,学校建得漂亮些,大家脸上也有光。他却说:“我们国家还不富裕,钱要用在刀刃上。”他宿舍的窗户玻璃都是用教室用剩的边角料拼凑的,每逢刮风就用旧报纸糊缝。他的清廉与勤勉感染了许多教师,学校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全县的标杆。祖父常说:“党员要像蜡烛一样,照亮别人,燃烧自己。”他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誓言,其严谨负责的品格不仅塑造了父亲的人生,更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底色。

父亲:财政战线上的“守门人”

父亲在市财政局预算科深耕二十余载,以“守门人”的担当守护着国家财政的每一分钱。他日复一日审核海量数据,对每一组数字、每一笔资金都精益求精。同事们常说:“有他在,财政资金绝不会乱花一分。”脱贫攻坚期间,他虽未亲赴一线,却通过优化预算分配,将更多资源倾斜至地方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。他始终保持着“锱铢必较”的职业本能,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人,他说:“每一分钱都要花得问心无愧。”从传统手工记账到信息化管理,父亲亲历改革开放后财政制度的数次变革。他常说:“财政工作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良心活。”他的严谨与公正,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尊重,也让我深刻理解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真正含义。

我:传承路上的青春答卷

三代党员的精神接力,让“党员”二字于我而言,不再仅是荣誉,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。作为一名大学生,我深知肩上的责任。在校园里,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组织同学们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赠书籍和文具;假期里,我深入家乡调研红色故事,走访老党员,记录他们的奋斗历程。我准备利用新媒体平台,制作短视频、撰写文章,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和精神。去年高考结束后,父亲带我走访了曾祖父当年战斗、工作过的地方,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。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拉着我的手说:“年轻人,要记住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。”那一刻,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。

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

从曾祖父的浴血奋战,到祖父的教书育人,再到父亲的财政坚守,最后到我的青春接力,我们家族的百年征程,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奋斗的缩影。红色血脉不仅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,更镌刻在我们的灵魂中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我将继续传承这份信仰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。这是一个家族的传承,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。

 

 
上一篇文章:“我的入党故事”优秀作品(四)
下一篇文章:“我的入党故事”优秀作品(二)
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


 

地址:太原市坞城路140号   电话:0351-7666069   邮编:030006
   管理员邮箱 zzb@sxufe.edu.cn   备案: 晋ICP备06002142号